工商時報【記者郭建志╱台北報導】
勞動部一份委外研究的報告昨(13)日曝光,研究顯示產業使用外勞的比率愈高,非技術性的本國勞工薪資就會愈低,外勞愈多,也會對營造、製造業的本勞產生就業影響。報告具體建議,政府應管制外勞總數,不應持續鬆綁外勞引進,並啟動外勞警戒指標。
勞動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「低薪資對我國勞動市場的影響與政府因應策略」,希望透過研究提供勞動部對低薪的因應策略與解決方法。雖結案報告1月底才會出爐,但內容摘要昨日曝光。
報告指出,造成台灣低薪共有八大主因,包含:過度資本深化,企業傾向以臨時或派遣人力取代非核心勞工,產業結構改變,全球化衝擊,研發與教育訓練經費排擠企業加薪,大學教育普及卻造成職能不符,大量雇用外勞,及企業工會的議價能力低落。
對於外勞的衝擊,報告特別指出,引進外勞對於婦女、青年、原住民及弱勢族群就業影響較高,也對於營造、製造業的本國勞工產生就業影響,前五大受影響行業包含:電子機械業、紡織業、金屬製品、塑膠製品、金屬基本工業等。
但是引進外勞也非全然都是不好的,報告也指出,雖然引進外勞對於低階本勞會產生替代效果,但仍可能對於「本勞的職業階級向上流動」有正面助益。
勞動部綜規司長王厚誠分析,學生在大學所學過度集中在特定領域,培育出的學生職能不符,台灣近六成人力又擠到服務業,造成製造業大喊缺工。此外,雖然大量雇用外勞的企業多集中在勞力密集產業,但經研究確實顯示拉低了非技術性本勞的薪資,此份報告未來將作為勞動部施政的重要參考。
報告建議,政府應補助企業研訓費用,鼓勵企業分配盈餘給員工,規劃適宜的加薪減稅措施與配套。外勞管理應啟動警戒指標,並採總額控管機制。在立法上,應儘速推動派遣勞工保護法的通過。長期來看,政府應檢討高等教育政策,並優化投資與貿易環境,鼓勵台商回台並吸引外商投資台灣。